開課系所;

行為醫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行為醫學研究所 余睿羚老師

授課教材:

  • Walsh L & Darby D. (2005). Neuropsychology: A clinical approach. Fifth Edition 《臨床心理師執照考試參考書目》

  • Laura H. Goldstein and Jane E. McNeil. (2004).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 A practical guide to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or clinicians.

評分方式:

  • 出席 10%
  • 小組報告 15%
  • 個人口頭報告 15%
  • 期中考 30%
  • 期末考 30%

先修科目:

變態心理學

建議知識:

非常好的生理心理學底子,加上對於神經心理測驗有基本認識

上課方式&個人心得:

這堂課有兩本用書,Walsh是主要課本,老師上課是依據該本課本來上,另Laura的那一本是同學的presentation,助教會上傳每個人要報告的章節,基本上就是把那章翻譯作成PPT就可以了。

這堂課的上課方式頗為隨興,秉持著一貫的上一上開始閒聊的余睿羚風格,但其實課程內容的知識量非常龐大,建議有非常好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底子再來修。課程內容是就額葉、頂葉、顳葉、枕葉腦傷的病患來去做討論,Walsh這本課本沒什麼重點,會不停地把同一個疾病不同人做的研究結果拿出來討論,因為每個人的研究方法多少有點歧異,導致結果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常常會抓不到重點。老師上課大致上會將課本的內容作完整的介紹,不時會分享臨床上的經驗跟播放課程相關(但太長)的影片,對於神經疾患有興趣的人可以來挑戰看看。我個人覺得上完這門課對於臨床的興趣有增加很多,因為我覺得從Lesion的個案可以更幫助我們釐清大腦的功能與行為的關係,也因為這堂課我多認識了很多神經心理測驗。

對於考試的心得: 這門課的考試非常靈活,(我第一次期中考簡直被慘殺,考了腦血管配合題全毀。)大致上的考題分成功能解剖題、研究結果題、疾病病理與表現題。功能解剖題大致上就是配合題,問你這個區域是哪裡,或是這個區域司何功能、病變可能會導致什麼疾病。研究結果題會考某個研究者的理論(即使它可能是錯的),或是在某個研究者的定義下,某個疾病或理論應該如何。疾病病理與表現題比較好作答,大致上就是說明病人情況,要你判斷他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或是甚麼樣子的疾病。比較困難的地方是余睿羚會瞎掰病名,很多病名看起來很像很容易就搞混了。期中考有考簡答題,期末考全部都是選擇題。

小組報告的心得: 小組報告是每一個小組要在期末的時候提出一個跟臨床神經心理學相關的proposal,可以不理會IRB,但是研究過程跟結果推論要合理,只需要以PPT呈現即可。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了,因為就是考驗大家對於實驗設計的精熟程度,報告結束後要面對大家的考驗與批鬥,非常刺激有趣!

抱怨:

這門課常常會突然改時間上課或是改上課地點,前前後後改了三次時間跟三次地點,學期中甚至有大半的課我會少上30分鐘…,對於這件事情頗為不滿。(因為余睿羚不會給PPT,所以她要是考了他自己補充的圖片就完蛋了,我們有從上一屆那裏拿到PPT,但是PPT裡面還是有把所有圖片都剔除了。簡言之,圖片配合題真的是要十分注意的部分) ,而且老師居然因為調課調道禮拜一剛好碰到國定補修日就少上一堂課…。老師到底閒聊都聊什麼呢?聊在台南要去哪裡看牙科、行醫所被消滅要怎辦、要如何跟高中生宣傳成大的好...以上主題都有花費30分鐘以上,印象頗為深刻。

總而言之,我覺得上完這堂課真的是很充實我對神經病理的了解,也讓我認識很多神經心理測驗,推。


本文轉自psy_course版 作者ckmc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